什么是“二次事件”?“二次事件”与一次事故有什么差异?一次事故发生后启动的大排查工作有什么功用?为什么地方政府会竭尽全力预防“二次事件”的发生?该文详解地方政府防“二次事件”的心理及其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每次重大事故发生之后各地大张旗鼓大排查的现象,以及最近若干年我国基层安全管理成功的奥妙所在。
继续阅读分类: 城乡

李强:我国整体社会结构的四大变化
研究发现,中国社会结构已经从“倒丁字型”转变为“土字型”。这说明两个基本现状:其一,迄今为止,中国中下层群体所占比例仍较大;其二,中产阶层所占比例明显有所上升。
继续阅读
桂华:应对城乡“三元”结构的挑战
在之前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少部分进城人口变成城市“中产阶层”,暂时不能进城人口回归乡村。基于固定职业的“中产阶层”属于稳定力量,与土地结合的农民也属于保守力量。城乡富有弹性,社会没有风险。
继续阅读
越穷的地方,越滋生“厌学症”?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尽管我国不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但在一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厌学症”在不少贫困家庭中滋生、流行。
继续阅读
李强:就近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
就近城镇化的反面是异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是远距离迁徙,而是近距离迁移到家乡附近的市镇,主要界定为以地级市和县级城镇为核心的城镇化。
继续阅读
七年千篇回乡记的社会学使命
贺雪峰相信,乡村最终会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真正被振兴起来的新农村。“期待‘回乡记’可以一直做下去,那我们就可以从最微观的每个个体的感受上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继续阅读
返乡潮中,农民进城过年
这次春节前回了趟老家,冷不防地发现村庄要比以前冷清了许多。听父母亲讲,现在村里很多农民已经不在村过年,而是去城里过年了。
继续阅读
当前中国已经步入“城乡中国”阶段
三个阶段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城乡中国这个阶段,因为这一阶段中结构转变最快、要素流动最活跃、城乡关系变化最大。
继续阅读
村庄里的中国社会科学
我们不是追求定量研究的代表性问题,与质性研究所追求的个案典型性也不一样,我们追求的是饱和经验。
继续阅读
中国人口流动新趋势:以县镇为核心就近城镇化
引导约1亿中国人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并借此推进现代化的战略举措之一,其实施有利于振兴乡村、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驱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