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指出,个人贫困和悲剧的主要来源并非在于制度和结构,而更在于他们的乡下人文化——显然,J·D·万斯认为他的家庭所历经的社会问题,更多是一种文化的问题:懒惰、没有希望和心理上的颓废状态。
继续阅读
这本书指出,个人贫困和悲剧的主要来源并非在于制度和结构,而更在于他们的乡下人文化——显然,J·D·万斯认为他的家庭所历经的社会问题,更多是一种文化的问题:懒惰、没有希望和心理上的颓废状态。
继续阅读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即理论前沿、文化现象和社会议题,共由11篇文章组成。既收入了文化社会学领域部分领军人物的标志性研究作品,又不乏新近前沿学者基于经验考察的真知灼见。将经典与前沿相结合、运用文化理论工具去解剖各类社会现象,是本书的突出特点。
继续阅读《纽约客》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曾经是全世界最主张平等主义的社会,托克维尔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富有的1% 人口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占比,当时在美国不到10%(而在英国超过了20%),但现在上升到了20%。
继续阅读事实上,不仅仅中国在面临人口和老龄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人口大逆转趋势也正在发生。我们需要从全球视野审视人口结构逆转的问题。经济学家查尔斯·古德哈特和马诺吉·普拉丹著新书《人口大逆转》,分析了全球人口结构和全球化趋势的逆转对金融和实体经济的长期影响。
继续阅读拥有性欲可耻吗?自慰是反常的行为吗?为什么女性总是难以达到性高潮?婚前性行为是否违反社会规范?在性问题上为何存在男女双重标准?性别是生理决定的,还是社会建构的?东方历来就保守,西方一直就开放吗?“酷儿理论”为传统性别价值观带来了什么挑战?
继续阅读2020 年 5 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涂炯所著《癌症患者的疾痛故事——基于一所肿瘤医院的现象学研究》一书出版。比之于普利策文学奖作品《众病之王:癌症传》这类纵横古今、宏大叙事的作品,涂炯的田野调查关注的是具体而微的人,它聚焦于患者个人和家庭,将他们的经历和体验置于研究中心。
继续阅读2020年是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近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刊行“费孝通作品精选”,脉络性地呈现费先生的学思历程和主要成就,其中有费先生一部失落82年之久的近7万字中篇小说《茧》。
继续阅读人们期盼已久的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积数十年思考的大作《社会与经济:框架和原则》,终于在2017年出版了。格兰诺维特早年的博士生,现在清华大学任职的罗家德教授,是格氏的“忠粉”,他和王水雄不分昼夜,把格氏的这本大作翻译成中文,即将出版。
继续阅读耶林的著述,起始基点在罗马法,他曾着力研究罗马法的内在演进。思想逐步成熟之后,意识到自己追随的“历史法学派”、“概念法学”前途有限,遂提出“借助罗马法但又超越罗马法”,主张“现实法律观”:认为法律的伦理实践性比理论性更重要,法律建构应当转向社会现实层面,由此创立法学“目的论学派”,亦称“利益法学”。
继续阅读《剧变》是一部恰逢其时的巨制。在个人与国家都对未来充满迷茫,危机接踵而至的当下,普利策奖得主、《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再一次回归历史,尝试解答危机应对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重要命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