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致辞 | 文军:在不确定中找回“消失”的附近

本文为作者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22届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家长、老师及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

我记得2020年我们学院的毕业典礼也是通过网络在云端进行的,一晃整整两年时间过去了,整个社会已然开始“浮现”出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周遭的诸多社会现象更是超出了人们搭建的各种“可能性隧道”之外,进而变得越来越令人难以捉摸。对于生活在上海这个现代化的“魔都”人来说,2022年的春夏之交注定是一个十分魔幻而又艰难的时光,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欣赏窗外的春光美景就直接从冬天走到了夏天。从3月13日我们学校封校开始,整整90天,我们在陋室之中叹时光流逝,品苦味人生,在各种不确定性中不停地与看不见的“病毒”做斗争,或许每天唯一能做的就是戴口罩、排队做核酸。可以说,我们2022届毕业生实在太难了!同学们在华东师范大学度过的二年、三年或四年时间,有一半多甚至全部的时间都是在与新冠病毒作斗争的艰难岁月中度过的。整个世界在一种不确定性的发展中变得日益浮躁不安,但同学们却依然在这样的逆境中坚守住了自我,并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在此,我代表学院全体老师向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今天,新冠疫情的阴影不但没有消失,我们还进入了一个全民核酸的新时代,戴口罩、做核酸、保持社交距离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还学会了在不确定社会中如何应对随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封控”与“隔离”。我从5月17日起入驻到闵行校区研究生公寓参加学校的抗疫工作,每天都与我们研究生同学在一起。虽然时间只有三周多,但我见证了学校从完全封闭的状态到研究生公寓内部“硬隔离”的拆除,再到学校各网格化管理片区之间的完全打通的全过程,我深刻地体验到了在这个不确定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艰辛。可以说,新冠疫情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大灾害,谁也不希望这样的灾害就发生在我们附近,甚至在我们自己身上。3月中旬以来,同学们的生活、学习开始进入封控状态,随之而来的便是整个上海都被按下了“暂停键”,据说这是数百年来上海城市发展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全城自主进入的静默状态。我们近在咫尺,却久久不能相见!

最近,我偶然看到了一本有趣的书《附近的历史:探寻你周边的过去》(Nearby History: Exploring the Past Around You),翻阅了其中第一二章,虽然是历史学家写的,但对社会学研究非常有启发。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rd)曾说过:“历史或多或少都是废话”,因为它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宏大叙事,记录的总是戏剧性事件、国家荣誉和胜利者的故事。因此,他像许多人一样从来不相信“历史”,认为它对个体的日常生活毫无意义。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想活在当下”而非过去,或许,人们唯一可以弥补的历史就是“创造今天的历史”。然而,今天的历史绝不是空穴来风,它可能是几代普通人的经历、信仰和行为,以及他们生活中的点滴变化。环顾和体验当下所处的不确定社会,尽管各种“不确定性”现象层出不穷,“内卷化”也在不断加剧,但我们依然卓有成效地成长起来了:我们每一个人开始学会从“附近”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这个复杂的世界,也学会了用自己的“即时行动”来应对周边世界的种种不确定性。我们生活的“附近”是一种存在于你周围的、相对固定的、日常生活化的自然与社会文化环境,其所发生的一切不仅与我们的“历史”和“现在”有关,而且也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附近”所发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各种事情,对我们自己、祖辈、邻居和其他普通人的生活都产生过影响,具有非常明显的“独异性(singularity)”特征。正是家庭、学校、社区、工作场所等“附近”中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形塑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世界。“诗和远方”虽然非常美好,但它毕竟离我们还比较遥远,而我们真实生活的“附近”却是产生社会秩序的舞台,是我们生活世界的最“常态”,也是了解如何选择特定行动类型的镜头。但遗憾的是,随着不确定社会的到来,整个世界却呈现出了一种消灭“附近”的趋势。每个人都在疯狂地追求着“远方”,而对“附近”的认识和探寻却越来越依赖于导航、视频直播、网购、快递等技术性的指引,人们越来越多地依靠电子屏幕来替代自己所要体验的“附近”生活。我们在与“遥远”世界勾连的同时,却在不经意间导致了“附近”的逐渐消失,原本丰富而真实的“附近”就这样变得越来越空洞、乏味甚至彻底消失。也许,“附近”的这种意义正是由于它逐渐变得日益“消失”而愈来愈受到关注和突显。

因此,在不确定社会中,别总是把目光放得太远,那样我们既看不清不确定的未来,而且也会导致“附近”的消失。近在咫尺的历史不是“废话”,找回“消失”的“附近”也不是徒劳,恰恰是我们生命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尤其在不确定社会中,以“自我”为方法,以“附近”为中心,关注“周边世界”,回到我们生活的“附近”,用我们的心灵去体悟它,用我们的视角去洞察它,更要用我们的行动去改变它。一个人的理想无论多么远大、高尚,但他的命运与周边世界的连接都是从“附近”开始的,因为它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开端,每一个人都无法脱离具体的“附近”而抽象地去关联世界。

因此,要找回“消失”的“附近”首先就要关心我们的“周边世界”,将个体的境遇想象成公共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在不确定社会中,个人的命运与周边世界的命运会变得更为紧密,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也始终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我们在找回“消失”的“附近”时,不仅要融入“附近”,也要跳出“附近”。不要被一些抽象的象征符号和虚无缥缈的远大目标裹挟,而是要从真实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学会与“附近”交流,勇敢地去面对“附近”的各种艰难困苦,正是在对“附近”的探寻中,人与人的交往才会变得更为频繁、密切且深入。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从自己的“附近”开始,从周边的真实生活开始,学会在不确定社会中寻找甚至创造新的确定性;学会从日益“消失”的“附近”中寻找甚至找回“诗和远方”。

祝各位毕业班的同学前程似锦,芳华灿烂!毕业快乐!

——2022年6月20日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22届毕业典礼讲话
(文军,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