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试图从社会中层和基层的角度来观察国家的制度和活动、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以及什么样的关系和活动影响社会的发展或不发展等问题。这种视野调整,导致理论概念和史料资源的变化。怎样获得存活在社会生活中的丰富的口述史料和怎样解读这些史料,成为社会史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继续阅读作者: sociologybar
《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导言
本书所写的一切,都是试图尽到学者之义务:努力描绘一种理想状态(否则纳税人干吗要养活我们),坦承内中之变通与缺失(否则让学生听什么)。这绝不意味着笔者踌躇满志,反而是抛砖引玉之举。
继续阅读赵鼎新:社会科学需要破除理科思维
弃理从文的赵鼎新曾经也有过“鲁迅情怀”,但是在真正投入政治社会学、社会运动和历史社会学的研究之后,他逐渐认识到社会科学领域并不存在科学“真理”,对于社会的发展,他所能提供的只能是一种声音。
继续阅读证据、论点与叙事:社会科学方法检讨
赵鼎新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学以“讲一个好故事”为旨趣。因此,如何讲一个“好”故事成为每一位社会学研究者绕不开的问题。在此意义上,对社会科学方法的检讨便围绕如何发现、组织和讲述“故事”展开。
继续阅读找回定性方法:《定性社会研究方法》自序
从研究的逻辑构成角度看,无论何种理论倾向的研究,研究方法都会包含方法论的基本原理、收集资料的方法、处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研究解释的基本方式等几个核心部分。
继续阅读周晓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
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都是现代性的产儿,因此自社会科学诞生的那天起,就欲图将自己打造成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但事实上人类行为的主观与能动性始终使其无法摆脱人文主义的纠缠,成为一门纯粹的实证科学。
继续阅读刘少杰:中国社会调查的理论前提
虽然社会调查发生数量大,展开层面广,但是水平较高的社会调查报告并不多见。许多调查报告读上去不过是一篇内容简单的社会现象统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应当是对社会调查的理论前提研究不足。
继续阅读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近代中国社会科学兴起
作为一种社会研究的技术方法,社会调查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科学的“中国化”或者社会学的“本土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继续阅读社会科学定量分析方法基础探讨
社会科学既要为生活提供意义,也要为生活提供解释,然而这两方面的工作,在方法论上是冲突的,因此社会科学一直面临着一种尴尬局面,这是讨论社会科学定量分析方法问题的背景。
继续阅读风笑天:论社会研究中的文献回顾
文章指出,文献回顾将研究问题置于知识积累的体系中,为研究者参与相关问题的对话奠定基础,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研究者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为研究结果的解释提供背景。
继续阅读